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强调“坚持立德树人”。这不仅规定了我国教育工作的总方向,而且凝聚了党和国家对人才培养的总要求,指明了我国高等教育的根本使命。
立德树人,即教育事业既要传授知识、培养能力,还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教学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当前,把立德树人作为大学的根本任务对于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回归和坚守大学育人之道、纠正大学转型发展中出现的不良倾向都具有重要意义。“立德树人”强调的是教育以树人为本,树人以立德为先。无数事实证明,“德”不可能自然形成而需要“立”,“人”不可能自发成才而需要“树”。“立德”是为了“树人”,而“树人”首先要“立德”。在当代中国,大学教育中的立德树人,重点应在“立四德、三树人”。
所谓“立四德”,一立政治品德。就是培育当代大学生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宗旨观念、价值理念,忠诚于党、国家和人民,自觉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当今世界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互联网、智能手机等新兴媒体对大学生的影响越来越深刻,改革发展中的许多矛盾和问题也对大学生成长产生干扰和冲击,导致部分大学生中存在着程度不同的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等问题。立政治品德,应着力于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社会的发展规律、国家的前途命运和自己的社会责任,培养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感,确立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确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共同理想,确立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的坚定信念。
二立社会公德。就是培育当代大学生遵纪守法、遵守秩序,节约资源、爱护环境,扶贫济困、乐于助人。由于受到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学校德育的实效性还不够强,部分大学生中存在着行为失范、诚信意识不足、集体主义观念不强、艰苦奋斗精神较差等现象。大学是培养优秀公民的重要场所,立社会公德,应着力于文化育人、课堂育人、环境育人、网络育人,让有理想、有抱负的青年学子在拥有独特的大学精神和大学文化的校园里,在充满浓郁的人文气息和文化氛围的环境中,学到专业的知识,经受人格的锤炼、文化的陶冶,成为有文化修养、有人文情怀、有社会担当的优秀人才,成为“国民表率、社会栋梁”,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培育积极向上的中坚力量。
三立职业道德。就是培育当代大学生爱岗敬业、好学上进,诚实守信、办事公道,甘于奉献、服务社会。目前,一些学生功利主义倾向严重,缺乏正确的择业观和职业奉献精神。大学是培养“又红又专”人才的殿堂,立职业道德,应着力于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培养对职业岗位必须怀有的敬畏之心;引导大学生培养对专业学习的兴趣,养成精益求精、追求卓越、善谋实干的职业精神;引导大学生深入体验从事劳动和创造的喜悦,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和职业观,养成吃苦耐劳、慎独自律、甘于奉献的良好品格。
四立生活美德。就是培育当代大学生知恩图报、孝老爱亲,谦虚友善、明理包容,热爱生活、昂扬向上。伴随着经济转轨和社会转型,一些优秀的传统道德观念受到冲击,社会上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唯利是图、人情冷漠等现象对当代大学生产生着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大学是弘扬美德、塑造灵魂的地方。立生活美德,应着力于推动大学在创新日常管理教育中加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引导大学生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而思源、知恩图报,懂得感恩祖国的培育、感恩父母的养育、感恩老师的教育、感恩亲朋好友的关爱;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和乐观向上的品格;增加生命伦理教育,重视人文关怀,培育学生健全人格,提升学生承受和应对各种挫折的能力。
所谓“三树人”,一树人的社会责任感。社会责任感是一个人独立于社会、取得成功事业和幸福家庭的重要人格品质。做人、做事、做学问,首先是做人。大学育人应树立学生崇尚真理的价值追求、舍生取义的道德情操、报效国家的社会责任,养成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精神。最根本的就是坚持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引导学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把个人梦想和“中国梦”紧密融合在一起,把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紧密结合在一起,把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把个人的理想和奋斗融入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奋斗之中。
二树人的创新精神。创新是科学的本质,是进步的灵魂。勇于开拓,敢于创新,是时代对当代大学生提出的要求。大学是富有批判精神、敏于创新的场所。现代社会发展进程中的许多新理论、新思想,都是在大学里发端和张扬的。大学应围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改革本科教学模式,创新研究生培养机制,完善协同创新育人机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鼓励学生弘扬科学、独立、批判的精神,不迷信权威,敢于批判质疑,勇于创新创造,使校园里始终洋溢着研究探索的热情和活力,活跃着争鸣碰撞、融汇交流的场景和氛围。大学应坚持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的统一,尊重学生的个人选择,鼓励学生的个性发展,让他们可以从自己的兴趣和梦想出发,对科学前沿问题进行孜孜不倦的钻研,在氤氲润泽的象牙塔里悠游徜徉、审问慎思。学校应提倡认真负责、言之有据、理性平和、严谨求实的学术表达,使学生在校期间养成终身受用的良好习惯和获得未来发展的多种准备。
三树人的实践能力。实践育人是当前大学人才培养过程中的薄弱环节,也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点切入点。解决这个问题,首先应强化研究型课堂教育,增加实践教学环节,加大实践教学比重,确保各类专业实践教学学时学分;其次应注重把创新型自主学习和课外科技实践结合起来,多搭建社会实践平台,推动学生广泛参加社会调查、志愿服务、科技发明和勤工助学等活动,大力推进校企合作,共建协同创新基地和学生实习实践基地,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要进一步探索建立支持大学生实习实践的相关制度,完善保险、税收等优惠政策,推动企业积极承担接受大学生实习实践的社会责任,夯实大学实践育人的制度基础。
来源: 《求是》 期号: 2014/08 作者: 王建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