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到底姓“社”还是姓“资”?这是改革开放进程中争议最为激烈、最引人关注的一个问题。正如邓小平指出的:“改革开放迈不开步子,不敢闯,说来说去就是怕资本主义的东西多了,走了资本主义道路。要害是姓‘社’姓‘资’的问题。”针对人们的疑虑,邓小平先后从多视角进行了论述。今天重温这些论述,对于我们深入认识社会主义本质,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积极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推进体制机制创新,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再上新台阶,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启迪意义。
一、邓小平对姓“社”姓“资”的多视角论述
邓小平是一位马克思主义哲学家,他对姓“社”姓“资”的论述,处处体现出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思考当代中国现实问题的特点。
(一)从唯物史观视角揭示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论述了中国只能走社会主义道路,不能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邓小平一再强调:“搞社会主义一定要遵循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对姓“社”姓“资”的论述,也首先是从唯物史观出发的。
(二)从人类文明发展视角提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本质上没有姓“社”姓“资”区别的崭新论断。长期以来,人们总是把计划经济等同于社会主义,把市场经济等同于资本主义,并且根据这一原则排斥市场、货币关系,严重影响了生产力发展。邓小平从人类文明发展视角,重新论述了市场与社会主义的关系,回击了认为中国在走“资”的错误论调。
(三)从对立统一辩证法视角论述了中国和世界资本主义交往有利于社会主义,不会导致中国走“资”的思想。姓“社”姓“资”论只看到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水火不能相容的对立,却看不到它们的统一和相互转化。邓小平从唯物辩证法的视角批判了这种“非此即彼”的形而上学思维方式。
(四)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视角论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提出了判断姓“社”姓“资”的“三个有利于”的价值标准。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观点。对于改革开放的得失成败,邓小平认为:“实践这个标准最硬,它不会作假。”应该根据实践来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离开实践的争论是纯粹唯心主义的空想。
(五)从具体事实视角回答了人们对创办经济特区的种种疑虑,论述了中国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性质。事实胜于雄辩。中国改革开放到底姓“社”还是姓“资”?邓小平主张用具体的事实来回答。这集中体现在他对经济特区姓“社”姓“资”的回答上。
二、邓小平关于姓“社”姓“资”论述的现实意义
邓小平对姓“社”姓“资”的论述,处处遵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他的论述给我们以重要的方法论启示。
(一)只有坚持唯物史观,才能从根本上认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坚定“三个自信”,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新的发展境界。
尽管经过35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各方面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姓“社”姓“资”的争论并没有终止。有的人受传统“左”的教条主义观念的影响,总认为公有化程度越高就越接近于社会主义,私有企业多了,就是资本主义多了,试图走“僵化封闭的老路”。还有的人由于缺乏扎实的理论功底,对改革开放的成就了解不足,往往被一些右的言论所左右,试图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党的十八大向全党发出了坚定“三个自信”、实现“两个百年”目标的总要求,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和人民九十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必须倍加珍惜、始终坚持、不断发展”。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又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目标。把总要求和总目标落到实处,必须像邓小平那样,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深入研究和认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真正看清社会发展大趋势,从根本上理解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性。
(二)只有坚持唯物辩证法,才能积极吸取资本主义先进文明成果,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推进体制机制创新。
从世界范围看,如何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即使在市场发育较早的西方发达国家至今也是一个探索中的难题。我国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实践,如果从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算起,迄今不过20多年,经验相当不足,仍存在着“市场体系不完善、政府干预过多和监管不到位的问题”。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决定指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解决好这一“核心问题”,应该像邓小平所讲的那样,敞开胸襟,放下思想包袱,更加积极吸取资本主义发展市场经济的先进经验,努力提升我国对外开放水平,把经济体制改革与行政体制改革结合起来,将更多的“资”转化为“社”。
(三)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坚持“三个有利于”标准,才能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境界。
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了一系列有利于我们的事实。比如:国内生产总值从1978年的3645亿元增加到2013年的56.9万亿元,并于2010年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其发展速度之快,是世界发展史上绝无仅有的。中国的发展也为世界各国的发展创造了诸多机遇。但现在也有一些不利于我们的事实。比如:生产方式粗放,能源消耗过多,核心技术缺乏,环境污染严重,雾霾天气增多;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收入差距拉大,部分群众生活困难,缺乏必要的社会保障;体制结构不合理,监督机制不健全,官商勾结,腐败案件接连发生;周边国际环境复杂,等等。这些问题的存在,迫切要求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切实真抓实干,用更多更好的事实做出回答,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境界。
作者系中共广东省委党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所所长、教授